▲绛色地四合祥云柿蒂龙纹妆花纱袍料(明万历 · 复制件)(图源:转转会)
宋锦特色
宋锦根据织物的结构,技艺的精粗,用料的优劣,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,分为重锦,细锦,匣锦和小锦四类。
▲宋锦纹样(图源:吴蕴姑苏)
宋锦色彩丰富,层次分明,不用强烈的对比色,而是以几种层次相近的颜色作渲晕。它的底纹色大多运用米黄、蓝灰、泥金、湖色等;主花的花蕊或图案的特征,用比较温和而鲜艳的特用色彩;花朵的包边或分隔两类色彩的小花纹则用协调而中和的间色。各种颜色的巧妙配合,形成宋锦庄严美观,晕渲相宜,繁而不乱,典雅和谐,古色古香的风格。
▲织造宋锦的丝线(图源:ELLEMEN睿士)
宋锦的织造流程
传统的宋锦采用提花木机织造,机上有地经和面经两个经轴和9片综。其中地经由6片综控制,面经由3片综控制。综片运动则由6根脚踏杆控制,其中有3根脚踏杆同时连接2片综(因这2片综是连接在一起同时起落),以便减小综线密度。开织时,上有挽花工,下有织花工,上下呼应,调度综框,交换投掷多色纬梭。现如今,织造宋锦,已改用纹针式提花机。
▲复原的宋锦织机(图源:非遗大数据平台)
宋锦的生产工序很多,一般要经过从缫丝、染色到上机织造等二十多道工序。
先采用经线和纬线,织造上一般采用“三枚斜纹组织”,两经三纬,经线用底经和面经,底经为有色熟丝,作地纹;面经用本色生丝,作纬线的结接经。纬线三种,一纬纹与地兼用,二纬专作纹纬,分段换色织造。宋锦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,并应用彩抛换色之独特技法,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。
▲清·吴祺《纺织图册》描绘的“牵经”、“上经”工序(图源:转转会)
宋锦不仅是苏州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,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虽历经千年演变,现仍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,享誉海内外。
2006年5月20日,宋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项目编号Ⅷ-14。
宋锦代表性传承人
钱小萍,汉族,1939年9月生,江苏省武进县人。国家级丝绸专家、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。
▲钱小萍大师(图源:非遗大数据平台)
1939年,钱小萍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因为家中经济贫困,初中毕业的钱小萍放弃了升高中考大学的机会,考进了新成立不久的浒墅关蚕丝学校(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前身,后改为苏州工学院,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)。
在校期间,钱小萍爱上了精致、华美的丝绸,简单的一根蚕丝,能织出各种厚薄、或光滑柔软,或自然褶皱、图案繁复、色彩艳丽的丝绸,爱美的钱小萍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和美丽的丝绸联系在了一起。
▲织锦(图源:非遗大数据平台)
在此之前,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丝织业历史,但一直是手工作坊,师徒相传,既没有人专业去研究,也没有系统的理论,更没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。从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毕业出来的19岁的钱小萍,成为新中国培养出的首批丝织专业人才。
▲钱小萍大师(图源:吴蕴姑苏)
1995年9月,钱小萍还成立了“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”,专门从事古丝绸复制工作。十余年间,钱小萍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,共研究复制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丝绸文物二十件。
▲苏州丝绸博物馆(图源:非遗大数据平台)
这其中有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“商绢”,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“塔形纹锦”和“舞人动物纹锦”,新疆民丰出土的东汉“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”,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“绀地绛江纹锦”,以及青海都兰出土的隋唐“花鸟纹绵”和“花瓣团窠瑞鸟衔锦”等,这些复制项目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。
▲宋锦唐卡(图源:非遗大数据平台)
▲宋锦“枫桥夜泊图”局部(图源:非遗大数据平台)
1995年还复制成功了新疆尼雅出土的国宝级文物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”,1996年通过了国家专家委员会的鉴定,一致认为达到了与原件质似、形似和神似的效果。复制古丝绸,不仅使整幅的丝绸文物得以复原,向后人展示中国丝绸的历史辉煌,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技术成果上,掌握古代传统工艺以供后人应用借鉴。
▲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纹样及文字复原(图源:新疆是个好地方)
此后,她又创新设计了一批独具风格的宋锦艺术品,如宋锦唐卡、宋锦杨枝观音、宋锦百子图等。尤其是挖掘创制出了封闭在故宫博物院300年秘不示人的宋锦巨作“西方极乐世界”,代表了宋锦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,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奇迹和辉煌。
▲西方极乐世界图轴(图源:吴蕴姑苏)
2007年6月,钱小萍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
在丝绸路上,她奋斗一生,既是一位设计丝绸织物的科技工作者,也是一位挖掘古丝绸技艺的追梦者,更是一位研究和传承丝绸文化的圆梦者。
▲钱小萍大师(图源:非遗时光)
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,宋锦也与大多数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,由于经济转型遇到困难,传统宋锦手工作坊现已停产,艺人、工具、纹样严重散佚,亟待采取切实措施,予以恢复和保护。
-END-
编辑:肖晓 排版:张小糖 审核:邹深
信息来源:百度百科、新华江苏网
图片来源:非遗时光、吴蕴姑苏、新疆是个好地方、非遗大数据平台、ELLEMEN睿士、转转会、(特此感谢图源!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