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汉联军:汉军(中央)、西凉军(同盟)
羌族在湟中(今青海)起兵,羌族联军全歼了边防军,突破了长城防线到塞内。(公元167年)羌族数万骑兵攻打到长安城附近,进犯三辅(京兆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。汉庭惊慌失措,一方面从南方抽调军队,另一方面允许地方组建军队。
董卓初露锋芒
公元167年冬季,董卓率领自己的西凉军(地方部队)和汉朝将领尹端的汉军(中央部队)共同讨伐羌族联军,双方在长安城郊区交战。大破敌军,斩杀其首领,抓获上万俘虏。董卓因为战功拜郎中,朝廷赏赐九千匹縑,董卓全部分给了下属的官兵,西凉军士气高涨。
公元184年,黄巾起义爆发,由于汉朝和羌族联军的战争,过度透支了国力(强征税收和劳役),老百姓不满汉朝的统治起义。
公元185年,羌族联军第二次进犯三辅,韩遂成为叛乱羌族的实际领导人,侵逼皇室陵园,拥有十万之众,天下为之震动。其势力进一步扩大,鲜卑和匈奴也加入战局。同时,羌族的不公平遭遇获得不少汉人的同情,不满朝廷统治的汉人纷纷加入羌族联军。
羌族数万骑兵攻打到长安城郊区,左车骑将军黄埔嵩率10万汉军出战。大批手持盾牌和直剑的士兵互相厮杀,血染红了战场。战争一直打到七月份,汉军节节溃败,黄埔嵩因作战不利被罢免。八月份,汉庭拜张温为车骑将军,拜董卓为破虏将军,接管三辅地区的军事事务,汉朝出动十多万步骑,屯驻在美阳保卫皇室陵园。
羌族联军和大汉联军在美阳对峙,兵家必争之地。韩遂率数万骑大破汉军,羌族联军连战连胜,汉军初战不利,士气低落。车骑将军张温召见董卓讨论军事,由于董卓姗姗来迟,张温和董卓还争吵了起来。参军孙坚见状,劝谏张温杀了董卓以此立威,张温不允许,大战在即不可妄杀大将。
事实证明,董卓很快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,确实有藐视中央军的资本。
汉军一直坚守阵地,以逸待劳,拒不出战。战争一直打到十一月份,在夜晚一颗流星如火划过,长大十余丈。羌族联军认为这是不详的预兆,韩遂想要退兵。董卓得知情况后大喜,第二天率军大破敌军,杀伤千余人,羌族联军大败而归,汉军取得了美阳保卫战的胜利。
羌族叛军逃回了凉州金城,车骑将军张温派出六路大军追击,董卓在安定郡留守四千人,自己统领3万西凉军追击,在望垣县被匈奴骑兵切断了退路,正面被羌族联军所包围。军粮不足,汉军形势危急。董卓命令在渭水拦河修堤坝,让士兵们假装捕鱼。羌族联军以为董卓断粮了围而不攻,实际上让汉军快速从堤坝下撤退,等到羌族发现的时候,只剩下了一座空空的要塞,正是历史上真正的“空城计”。
汉朝派出去的六路军队,其中五路都以失败告终,唯独董卓的西凉军全员班师。五军之战以双方平局结束,羌族联军未能攻陷长安城,匈奴鲜卑退回了草原,羌族退回老巢凉州。
战争结果:
西凉军逐渐取代边防军,“前后百余战”西凉军成为汉朝精锐的野战军。羌族进一步打击了汉朝的统治,汉庭为了对抗羌族联军,过度透支了国力(强征税收和劳役),引发了“黄巾起义”从而名存实亡。东汉末年,董卓和孙坚将开创自己的王朝,各个势力逐渐脱离汉朝统治。同时,由于汉朝失信,其他蛮族势力进一步脱离汉朝控制,民族之间的信任是双方交往的首要条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